當被問到澳洲民眾將如何看待這位新君主時,艾班尼斯表示,查爾斯三世必須「開闢自己的道路」。
你絕對不會搞錯人,對吧?他們或許看起來很像,個性也很像,或許還會讓你覺得他們很像你、或很像你的父母,但孩子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從外貌到個性細微之處,我們是祖先的某些特質的獨特綜合體,但每個生命都是獨一且絕不重複。
我們的大腦以動態方式運作,即使是要完成最基本的任務,每個區域還是會和其他區域連動。這使我們進入下一個重點:智力是動態的。過去的人相信,人類天生的智力是固定的,我們無計可施。大腦是一個活的有機體,它一直不斷的變動,具有「可塑性」,而且會隨著人生經驗不斷發展。我們通常會根據談話對象而調整說法,使對方更容易明白我們的意思。
我們會一邊走路、一邊講話。這並不表示,這個孩子將來無法學習其他語言,只不過,後來學的不會像第二天性般自然。《BBC中文》:你認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中國研究的群體從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 普林格爾:大概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
比如,中國的公民社會空間在縮小,對相關領域研究的限制越來越多《BBC中文》:你認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從事中國研究的群體從觀察者變成了參與者? 普林格爾:大概從1990年代中、後期開始。之後,普林格爾組織發起了強烈的抗議活動,得到學術界廣泛聲援,迫使劍橋大學出版社撤回決定,使這些文章在網站中得到恢復。但我相信,這會再次改變。
現在的問題是,如何能夠打開大門,找到安全的研究環境——因為,門被守護得更牢固了。當代中國研究領域頂級刊物《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的主編蒂姆・普林格爾(Tim Pringle)打了個比方:「以前的問題是,海外學者怎樣為自己的研究找到合適的守門人,也就是中國國內的合作平台,可能是一間大學,一個公民社會組織,也可能是一個同行學者。
比如,中國的公民社會空間在縮小,對相關領域研究的限制越來越多。而另一方面,海外學者想進入中國做研究也面臨著相當大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國的群體近年來正在由中國觀察者(China watcher)或研究者,向參與式研究者(China participant researcher)轉變,蒂姆・普林格爾說。但有趣的是,來自中國的訪問和下載量並未減少,中國學者提交論文的數量甚至還在不斷增加,普林格爾說。
其實歷史上也曾有過限制,比如在20世紀1950、60年代,但那時國內的限制對國外大學沒有直接影響,因為很少有中外大學之間的伙伴關係。2017年8月,負責出版發行《中國季刊》的劍橋大學出版社稱,收到了中國某圖書和期刊進口機構的指示,在面向中國用戶的出版社網站上撤下了的315篇與天安門事件、文革、西藏、新疆、香港等主題相關的「敏感」文章,並表明這是為了讓中國的用戶能夠繼續使用該社其他學術和教育出版物」。除了剛才提到的中國改革開放,還有全球高等教育在急劇擴張,很多中國學生到海外接受教育,不少是從事中國研究。此後,中國學術機構對《中國季刊》的訂閲量有所下降。
一段時間進步,一段時間倒退,然後再進步。但現在,讀者群也在逐漸擴展。
但現在,由於中國與全球經濟緊密相連,中國內部事務牽動著外部世界。《中國季刊》由國際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羅德里克・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馬若德)於1960年創建。
也許未來5年內不會,10年內不會,但最終會改變。但是現在,我們正處於倒退階段。在這個時期,學者很難參與進去,想化解對參與的限制也很難。也就是說,當局對於能夠公開談論的話題、可進行的研究主題,以及(研究中)自由提出質疑的空間進行了管控。Photo Credit: BBC News Chinese 《中國季刊》 「倒退階段」 《BBC中文》:為什麼說現在處於參與式中國研究的倒退階段? 普林格爾:有關中國研究的學術空間在經歷了一場大的擴張之後開始變窄,這發生在過去4、5年間,不到10年的時間裡。麥克法夸爾希望這本刊物能夠反映鐵幕背後中國各領域的狀況,讓讀者深入理解中共歷史和管治中國的邏輯。
中國正在極力限制學術自由。早期的作者除了學界,還有駐北京外交官、香港記者,以及在華商界人士。
這些都有很多內部和外部因素驅動。在這期間,研究中國的群體發生了變化——從中國觀察者或研究者,變成了中國參與式研究者。
另一方面,與1960年代初《中國季刊》剛創立時相比,越來越多世界各地的學者也進入中國進行研究,他們有機會接觸中國,參與中國的發展。4、50年前,無論研究者是否來自中國,都是為非常小眾的讀者群體服務。
在這個階段,中國政府加大了對於學術研究空間的限制,尤其是在社會科學相關的學科中。60年來,《中國季刊》早已成長為國際頂級學術刊物,成為深入評析當代中國事務的重要平台。自1990年代中後期,越來越多中國國內的學者向季刊投稿,根據普林格爾,截至今年7月,其投稿量達到了總數的約48%。在進行有關中國的研究時,「學者們不再僅僅是觀察,而是直接參與」。
現在有很多中國學者用英文發表研究成果,為全世界的學者提供參考。一方面,研究者不再以外國學者為主。
《BBC中文》:從研究者變成了參與式研究者,這兩個概念有什麼不同?具體在哪些方面體現出了參與式研究者的特點? 普林格爾:60年前,當《中國季刊》剛創辦時,中國內部事務對外部世界直接影響較小。與此同時,讀者也改變了。
過去10年左右,中國政治環境收緊,高校對學術發表的審查越來越嚴格。Photo Credit: Getty Images / BBC News 麥克法夸爾(Roderick MacFarquhar)於1960年創建了《中國季刊》 從研究者到參與式研究者 《BBC中文》:《中國季刊》創辦60年來,中國研究領域發生的最大變化是什麼? 普林格爾: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中國學者越來越多地參與到有關中國的研究中,並且用英文發表研究成果。
那麼要如何確保中國對學術自由的限制不會影響其他地方的學術自由? 從這個層面來說,學者們不再僅僅是觀察中國,而是直接參與(有關中國的研究),這與以往是不同的。但是現在,中國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社科等幾乎所有領域都與國外大學建立起合作關係。為何研究中國的群體從研究者變成了參與式研究者?當中國的學術空間受到限制,他們正在經歷哪些挑戰?為何在面對審查壓力時,來自中國的投稿量不降反增? 《BBC中文》記者帶著這些問題對蒂姆・普林格爾博士進行了訪問。不僅如此,從1998年開始,中國國內的高等教育也在擴張,英文更廣泛的使用,國內(英文學刊)的讀者群也隨之增加。
中國先是進入市場化改革,接著與世界經濟接軌,成為世界貿易組織成員。比如說,如果中國國內的學術自由受到限制,可能會影響中國大學與國外大學之間的伙伴關係。
很難給出確切的時間節點,因為參與的程度不是直線上升的。!function(s,e,n,c,r){if(r=s._ns_bbcws=s._ns_bbcws||r,s[r]||(s[r+_d]=s[r+_d]||[],s[r]=function(){s[r+_d].push(arguments)},s[r].sources=[]),c&&s[r].sources.indexOf(c)
現在時間很緊迫,目標準備要逃走了……地面的指令告知要「摧毀目標」,怎麼辦?用機槍嗎?我已經發射了兩百發穿甲彈了,難道直接撞擊嗎……我突然有了想法,飛到目標後方兩千米處……迅速地拉起機頭,成功了,我的飛彈已經鎖定了。Genadi Osipovich於是發射了兩枚導引式空對空飛彈。
留言0